不知祸福真何事,到底方明事始终
发布时间: 2020-05-08 17:39
作者:yanjun
点击数:
原本签文:
可比当年一塞翁,虽然失马半途中;
不知祸福真何事,到底方明事始终。
典故解读:
塞翁失马是坊间比较流行的成语故事,
约定俗成的全文共有四句,就是: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?塞翁得马,焉知非祸?
简单来说,就是偶然失去马匹,岂知竟然是福份?而无意中得到马匹,又岂知竟然是灾祸?
这个成语故事出自《淮南子》,原文是:
近塞上之人,有善术,马无故亡而入胡,人皆吊之,其父日:『此何遽不为福乎?』居数月,其马伴胡骏马而归。
这只是其中节录的片段,
全个完整的故事,就是在战国时代的塞外边城,住着一位老翁与他的儿子,二人相依为命,养牲口牛马为生。
有一次,其所饲养的马匹,无缘无故的失了踪,使牧场遭受损失,左右邻里都为他们不值。
但这位老翁却说,这或者是福份也说不定呢?
这个故事并没有完结,根据《淮南子》的记载,
过了不久,那匹原先走失的马,突然奔跑回来牧场,还带来了几匹来自其他地方的马匹,
使塞翁父子反而有赚,左邻右里无不啧啧称奇,大表羡慕。
然而,这次塞翁又发表独特的见解,他说无故多了几匹马,说不定也许会是灾祸!
果然,他的儿子为了驯服意外得来的野马,从马背上跌下来,为此折断了一条腿,
从此成为残障,不能再骑马放牧了。
这时,邻里不禁有点佩服塞翁的远见,意外得到马匹真的未必是福,竟然是祸。
偏偏这时,塞翁又有独特见解,他认为其子跌断腿,未必是坏事,也可能是好事哩!
此刻,邻人都不知如何应对了。
若干年后,因国家连年征战,朝廷再无足够的可用之兵,要向这偏僻村落征兵,凡家有壮丁的都不能例外,独是塞翁之子因跛腿可以幸免。
到后来其他家家户户的男丁,很多都战死沙场,惟塞翁之子尚可苟活,真慨叹人生祸福难料。
谋事:不宜多作谋望,只能稍作盼望。
自身:当祈禳以纳福为宜。
财运:财微利弱,枉费心机。
子女:若怀孕或有小恙来缠。
出行:出行似顺还不顺,大事化小小或无。
学业:情绪波浪起伏,影响成绩上落。
事业:不在控制范围以内,难以预测祸福凶吉。
姻缘:婚姻毋急议,静待良缘至。
家宅:宅运起伏不定,难以安乐久居。
病情:有未可知的祸与福。
启示:从塞翁父子的故事中,很明显可以看出,人世间的祸福确实难料。既然命运起落无可避免,倒不如学塞翁对坏运保持乐观心态,对好运则持有保留态度,尽量能做到宠辱不惊,未雨绸缪,以最豁达之心理状态,勇敢迎接命运中一切好与坏,更懂得以平常心待之。
原本签文:
夹道花香衬马蹄,蓝袍改换锦衣归;
满街红粉皆争羡,翘首芳名雁塔题。
典故解读:
根据《明史‧本纪》记载明成祖的生平,内里提及了孙霖的事迹。
明成祖朱棣,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,在洪武三年,受封为燕王;于洪武十三年,启程前往封藩之地北平(今北京)。
到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,太祖朱元璋崩。
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,他采纳大臣齐泰、黄子澄等的建议,对全国各地朱姓宗室小王国多加节制,更暗中准备削藩。
燕王朱棣在北方讨伐蒙古残兵屡次得胜,早已雄心万丈,遂不把建文帝这个年轻侄子放在眼里,干脆造反,挥军直扑京师(南京),
并援引朱元璋《祖训》曰:朝无正臣,内有奸恶,则亲王训兵待命,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。史称靖难之变。
建文帝以耿炳文为大将军,统领六军力拒北方朱棣的来犯,在这支队伍中,其中有一位军官,就是早年在科举高中状元的孙霖。
孙霖才兼文武,矢志报国,如今燕王以外藩起兵侵袭京师,他义不容辞披上戎装,请缨作先锋,带领一支先头部队,要在半路拦截攻击燕王的北军。
也许天命所归,也因建文帝过于优悠寡断。燕王北军南下连战得胜,而建文帝的朝廷大军节节败退。